高考状元如何炼成?孩子在起跑线上应该做些什么?

高考状元如何炼成?孩子在起跑线上应该做些什么?

时间:2016-3-2 分享到:

玩具定做,玩具订做,玩具定制,玩具oem厂家 – 广东玩具定做厂家
  【编者按】近日,澎湃新闻针对全国21省(市)的29名高考状元进行调查发现,93.1%上的是普通幼儿园,72.4%上的是普通小学,41.3%上的是普通初中。这意味着,这些高考状元们在“人生起跑线”上,并没有比其他孩子走得更远。是什么让这些孩子收获好的成绩?孩子在学龄阶段最应该培养哪些能力?亲子学堂邀请到复旦大学博士,知名亲子教育专家付小平开设专栏,针对这个话题聊聊他的看法。

  曾几何时,在“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”这句口号的指引下,我们看到,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考证大军,越来越多的孩子换了拉杆式书包,高中的知识初中学,初中的知识小学学,小学的知识幼儿园学。孩子的自由空间越来越小,除了吃饭睡觉,剩下的似乎只有学习和考试了。甚至有人笑称:“在中国,最苦的阶层不是农民,不是工人,而是读书阶层,从幼儿园大班到高三。”

  人生是一场长距离的马拉松,跟百米赛跑相比,对于跑马拉松来说,起跑却并不是至关重要的环节,一开始冲在前面的很可能到最后掉队,一开始暂时落后的很可能后劲儿十足,而超强的体能、坚强的意志、合理的战术才是关键。

  一个人的学习历程正如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式的跑步,在起跑的时候让孩子有旺盛的学习兴趣,健康的学习心态,充足的学习动力才是最重要的。因此,在幼儿阶段和小学低年级,并非要提前学习多少知识和技能,而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、具备基本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。在我看来,独立性和自控力才是真正的起跑线。

  
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人,是每一位家长的必修课

 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,需要从幼儿阶段延续到小学阶段,甚至是中学阶段,但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始终是最为关键的时期。

  生活能自理,是孩子走向独立的起点。其实,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,他们都需要学会自己解决可以自理的事情。如果在本该自理的各个阶段,却没有掌握这个阶段的基本技能,或者在思想上总是依赖大人,那么,他们就不可能真正走向独立。

  1、两岁到六岁:重点关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

  孩子如果没有在幼儿阶段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,越到后面就越难自立。一旦父母成为孩子的靠山,孩子自然不愿意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,导致他们心理上无法断奶、精神上不能独立,甚至缺失基本的生存能力。

  从两岁以后,在每一个成长阶段,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任务,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一些事情。比如,一个两岁半左右的孩子,可以自己吃饭、自己背书包、自己整理玩具等等;四岁左右的孩子,可以自己洗脸刷牙、自己洗澡、自己上厕所、自己整理衣服和床、自己清洗盘子等等;六岁左右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,可以自己整理书包、自己做一些简单的食物、自己叠被子和衣服等等。

  2、六岁到九岁:重点关注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

  六岁以后,孩子将告别没有太多压力的幼儿阶段,进入小学,迎来人生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阶段。而学习这件事,要靠孩子自己来,父母不能成为主角。因而,在小学低年级,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。

  家长可以让孩子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回家后主动做作业;作业之前先复习,做好作业后要预习;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一遍;不会的题目自己先想办法解;每天按时完成作业,不磨蹭;自己整理书包;留心观察生活;喜欢独立思考等。

  3、九岁后:重点关注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

  九岁左右,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,同时也在学校学到一些基础知识,因而爱思考就成为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。其实,独立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会独立思考。一个从小喜欢独立思考的人,长大以后就比较有主见,不容易随波逐流,更不会盲目跟风。

 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,首先需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。而好奇心和观察力是孩子独立思考的开始,如果孩子喜欢探究身边的所见所闻,无论多么微小的事情,父母都需要多鼓励,让孩子觉得他的想法很重要。

  当孩子稍微大一点,父母就要鼓励孩子学会质疑和多问为什么,即使在成人看来很无厘头的想法,我们也要尊重孩子。孩子自发产生的质疑,就很容易引发他独立解决问题的意愿和能力。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,父母需要跟孩子讨论更多话题,在互相探讨的过程中引发孩子的独立思考,还可以利用一些话题来拓展孩子的思维。

本文章网络转载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之。带来不便还请谅解

版权所有:http://www.802880.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